为什么别人给你支的招似乎都是有效的?哪怕是几个相互矛盾的招数,似乎也都有效?
这种怪现象在新手阶段尤为常见,比如,当你发贴求助,自己左手弓弹着点老是偏右该怎么办……,然后可能有多个热心人提出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然后你兴冲冲地选择了一种自认为比较对症的修正手段加以检验,我的妈呀,这方法太好了,果然准了很多,信心爆棚,一个弹弓高手呼之欲出了……但,过了一段时间,几天或甚至是几个小时,慢慢地又变得不准了,恢复了原来的老样子。于是郁闷的你又翻出当初的老贴,选择了另一个高手谏言,练,情况又和上段如出一辙,先是有明显疗效,但玩着玩着又没了,,,,,再翻老贴选择新方案,如此轮回几番,结果大致相同,到最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其中有些方案是相互矛盾的,但在你试练的过种中,无一例外地似乎都“曾经有效”,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如果把每一段修正事件独立理解,很可能让你困惑不已,但如果你把这些串连成一个整体的事件去分析,那就应该知道为什么每一招都“曾经有效”了----因为你对新招数的有效性很在乎,所以你打得认真了----练习的态度在此事件中成了主因,是你全神贯注的精神状态成就了你的准度,而不是那个你选择的“招数”。不难想象,不可能两个矛盾的方案都是有效的,相反,真正“对你”有效的应该是少数,试想,如果这么多一系列方案中的大都数“对你”都是有效的(就算是把矛盾的除外),那就意味着你的毛病太多了,在这么多毛病的阶段你基本上还不会向别人寻求帮助,因为这个阶段一般都能通过摸索自已解决掉“大多数”,到最后,只有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两个顽疾无法治愈,通常你会在这个时候才发贴求助,而在这个时候,你的毛病怎么可能那么多呢?以前我参与过一个《无架论坛》,那个坛中常流行一句话“认真打好每一发”,这句话对我的影响非常深远,但后来似乎慢慢形成了一另种认知潮流----姿势重于准度(还有速度重于准度、力度也重于准度),不知不觉中,认真成了负面词汇,潇洒更重要,代之以类似的“干就是了”“快乐玩弓”“我从不瞄”“准不准随缘”。。。。。。认真两字都不好意思说出口了,说句心里话,如果一直打不准,我是不可能在玩弓中体会到快乐的,正是从不准到更准的点滴进步,才能使我经年累月地坚持玩下来。
回到主题,那么这些招数到底有没有实效呢,可以相信的是,大部分的建议方案,都是有效的,但它的有效性是基于某个特定出发点的,换句话说,就是“当你的毛病是某种特定成因时,某项解决方案才有效”,而新手的痛苦在于他无法确定自己毛病的成因,在理论上说,他不知道成因,也可以逐一尝试各种方案,从测试结果总结出哪个方案真正有效,进而反推出自己毛病的成因,但说着简单,做起来非常不容易,姿势修正的那一点点小成果,往往被不稳定性彻底掩盖,十几公分的散布就算小了两公分,根本分辨不出来,更可怕的是他无法保证下一个十发还能保持同样的散布。大多数弓龄不是很长的弓友,假设他宣称自己散布是十公分,我相信他能轻易打出一轮,但是,让他打三十发试试,很可能散布扩大到十五公分,打上一百发,很可能总的散布范围达到三四十公分,这就是不稳定的痛苦,在这种情况下,修正的效果他不知道是必然还是偶然,最明显的影响反而是来自击发时的专注程度。
前文中提及某些方案可能“对你”有效,我特加了引号,因为它可能对某个与你症状外在表征完全相同的人可能是无效的,还是以上为例:左手弓弹着点老是偏右该怎么办?这里列出两个完全相反的修正方案,一是建议你头往右边多歪一点,二是建议你头往左边歪一点。这两个方案都有它的道理,但有效性的建立是有前提的,方案一是假设你的病因为皮筋重合平面左倾,通过歪头纠正使其垂直于地面。方案二则是假设病因为皮筋平面垂直于地面,但瞄准眼没有外于其正上方(这种毛病一般是只看瞄点而不观察皮筋的人特有),通过左歪头修正。其实这两种都属于瞄的基本知识,但在玩的过程中打着打着就变形了,而一旦你给自己提了个醒,今天要测试某人的治疗方案了,用心打了,这些毛病自然消失,真正的功效来自于专注,但给你的感觉却是这个方案真有效。实话说吧,以上例中的两点可能跟你八杆子打不着,打偏的因素太多了,完全不止是上述的两选一。
最后,新手该怎么办?到底还要不要听前辈的各种建议?我想听听总是好的,但别抱着短期内给你加持的太大期望,听不如想,多想想他给你的这个建议背后的内在逻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修正。更重要的还是无论如何先选定一种方法练着,大忌变来变去,当你练到一定程度,稳定性上来了,你再去做同样的选择题时,你就会轻松地在一堆方案中测试出哪一款才是真正属于你。
中秋快乐,认真打好每一发。
|
|
|
|
|
共 30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21-7-7 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