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个挑战阅读耐心的帖子。
竞技弓手多数采用皮筋过顶式弹弓,过顶式弹弓好处多多,因为不好肯定没人买,青衣也买过。但目前的过顶式弹弓有一个特点:抽手。
皮筋回弹是这样的一个过程:随着皮筋的收缩形态同步复原,形态复原过程中钢珠脱兜,皮筋做惯性前冲,这个前冲的速度并不是为0,而是很接近于钢珠的初速的。这个皮筋的前冲是一个该死的,因为这个前冲并不可能象钢珠一样地前冲直至目标,因为皮筋的另一头被弓臂捆住了。皮筋前冲到一定的距离就被弓臂强行拉回,此时,所有所有的皮筋组动能要迅速转化成别的什么能,我也不知道是一些什么能,反正此时,皮筋发出“啪”的响声。正是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如果接触到手,那个能量就在手上消耗,在手上消耗能量之事,青衣不爱,因为痛。就整个皮筋拉长后所积蓄的弹性势能来说,其实转化成钢珠动能的比例无疑是少部分,因为整个皮筋组的重量往往大于钢珠(就一个相同速度运动的系统来说,系统各部分的动能比等于其质量比),多数动能是在惯性前冲达到最大距离时被弓臂牵扯猛地拉回时的一瞬间消耗掉的。
对于过顶式弹弓来说,过顶式弹弓的皮筋复原后,在做惯性前冲时,因为皮筋是从弓臂顶翻折过来的,皮筋拉长后,皮筋对弓臂顶有一个向下的压迫,所以,在皮筋回弹过程中,这个压迫的反作用力、在皮筋复原之前,导致回弹方向因皮筋的曲张而改变。横握弓用在克服这个曲张力之前,其弹道是右偏的(左手握弓)。这个右偏并不要命,因为形成所谓“肌肉记忆”后,能够习惯性地做出调整。要命的是在皮筋回弹后期的惯性前冲时,因为这个曲张力的存在,导致皮组并不是惯性直线前冲,而是沿撑顶在弓臂的背面往下冲,在能量最终消耗的一瞬间狠狠地抽在前手皮肉上。这个也不致命,目前没有出现被皮筋抽死案例,但是,痛,真的很痛,越抽越难受。
怎样解决这个抽手问题问题呢?竞技弹弓无疑是最聪明的,他们创造性地发明了一个概念:动能过剩。当然,动能过剩没问题。他们又想出了另一个让动能不过剩的办法,研究皮筋与钢珠的配比,找到打起来手不痛而且钢珠离兜后不左右偏的那么一个配置。至于在竖直方向上因为初速不大而导致的弹道下降过快就不管了,因为他们的弓臂顶上有刻度,一个刻度对应一种距离,可瞄性很高。于是,竞技弓手找到的所谓最佳配置,就是钢珠出兜后,既不至于因拉力不够而发生左右偏离,又不至于皮筋组惯性前冲而将手打得太痛,他们就是找到了那么一个“最佳平衡点”而已。
然而,折腾仍然远没有结束,还有一个问题摆在他们面前。虽然竞技派弓手的“主要活动空间”在练弓场里面对靶箱,面对靶箱时,只要将靶打得“叮当”一响就能将快感最大化了,但是真正“六根已尽”者并不多,他们还想搞一点别的名当,甚至还想上山玩玩,于是,那个钢珠初速问题又倒逼他们去搞清楚,于是,又一场绵绵无尽的折腾开始了:测初速。对于“最佳平衡点”,每一种皮筋钢珠配比的初速是不同的,这个还真需要测一测才知道,因为单凭搞一个什么王老吉李老吉罐子打几弹,凭目测看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要说的话还有很多,懒得说了,因为青衣打弹弓完全不需要考虑这一些七里八里。青衣不用过顶弓,用横绑式。横梆式弹弓的皮筋组回弹是直来直去的,只要弓门内宽足够,只要前手在弓臂上的最高握位与梆点的距离大于1/2皮兜的宽度,前手不过于前倾或后倾,不说是打手,好象皮筋组回弹时,接触一下前手皮肉的情况都不多,而且,青衣也是食指勾拇指挡的持握式。这个上过图的。
横梆式弹弓与所谓的动能过剩无0.1克关系,只要有力气,皮筋爱用多大多厚的都行,钢珠只要皮筋带得动,从小钢珠到大钢珠通吃。随便打什么钢珠都不打手,因为横梆式弹弓没有打手这一说法。
再回到钢珠初速问题。青衣不知钢珠初速是多少,认为测这个初速没有意义,眼睛看一看就行了,打出去前20米以内看不见弹道的一定初速不小了。如果做动态击发,皮筋梆20公分长,前甩后拉式做极限拉,0.65扁皮带7珠,打到200米开外好象是一般性距离。当然,做中近距离精确击打时,并不追求这么大的初速,前甩就不大做,顺势而已,甚至于后手也仅仅做一个暗示性动作而已。
|
|
|
|
|
共 39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8-6-1 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