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网上经常有弓友谈到“动能过剩”这个词,有的人说存在“动能过剩”的情况,有的人说这个词存粹是忽悠人的,今天想和大家谈谈这个话题。
不知道这个词最初是谁先提出来的,是随口一说还是有精确的定义。按照动能公式KE=0.5*mv2,动能是瞬时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那么这个“过剩”到底指的是谁的动能过剩?是弹丸的动能?还是皮兜的动能?还是什么其它的东西?如果连这个都说不清楚,就不要谈什么“动能过剩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真的存在所谓的“动能过剩”,也与皮筋和弹丸的配比没有任何关系。试想即使用1.0mm的皮筋配8mm泥丸,如果你不拉开皮筋,那么皮兜和泥丸的动能都是零,何谈“动能过剩”呢?或者你只拉开一点点,泥丸以非常慢的速度射出去,那么泥丸和皮兜的动能都很小,哪来的“动能过剩”呢?如果说大拉距才会“动能过剩”,那么多大的拉距才会导致“动能过剩”呢?合理配比皮筋和弹丸不是为了避免所谓的“动能过剩”!它的真正原因在于使弹丸的初速达到最大化。因为从理论上来说,对于同样材质的皮筋,越薄的回弹速度越快,但是考虑到弹丸质量,情况又有不同。如果弹丸很重,薄的皮筋会难以按预期速度回弹,尽管厚的皮筋回弹速度慢,但其回弹力大导致了其仍可以按预期速度回弹,因此在拉距确定的情况下,皮筋和弹丸的合理配比可以保证弹丸的最大初速,而和“动能过剩”没有关系,大家可以看看普雷萨斯做过的实验。
事实上,弓友们谈论“动能过剩”更多的时候是因为皮筋回弹的时候抽手(注意这里说的是回弹时抽手,非送弹时抽手)。皮筋拉开之后存储了势能,撒放后势能转化为弹丸和皮筋的动能,如果势能过大(比如拉到极限或配比不合理等),那么皮筋在送出弹丸之后多余的动能会重新转化为势能,然后再次转化为皮筋的动能并且回弹。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把皮筋回弹过手的情况称为“动能过剩”也未尝不可。但实际上这种“过剩”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因为势能越大,皮筋对弹丸的做功也越多,转化为弹丸的动能也越多,因此弹丸的初速也越大!
要真正解决抽手问题,不在于所谓的“动能过剩”。抽手的真正原因在于前手握弓姿势不正和后手捏兜不正、撒放不畅,特别是后手捏兜和撒放。如果握弓和捏兜姿势都很标准的话,皮筋是从弓门中心位置回弹的,从而可以完全避免抽手。抽手的弓友可以试试,如果前手姿势正确,尝试一下校正捏兜姿势,可以解决回弹抽手的问题!(即使配比不合理,比如用大锥度、厚皮筋配小珠子)
顺带说一句,甩手的确可以解决抽手问题,但在合适的时机甩手的难度非常大!特别是对于玩瞄打的弓友,如果甩早了,即皮筋尚未把弹丸发射出去的时候甩手,会导致弓门瞄点发生变化、改变弹道从而导致无法打准,如果甩晚了,皮筋已经回弹到手了甩手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只有在皮筋回弹的一刹那(大约零点几秒)的时候甩手才有效,而这个时机是极难掌握的,因此尽管可以解决抽手问题,但甩手的可操作性较差。
说的有点多,欢迎大家交流和指正。
|
|
|
|
|
共 29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22-12-5 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