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化弹弓 于 2021-3-11 15:23 编辑
弹弓的跨界思维碰撞 以前玩弹弓,是带着孩子般的快乐在玩,现在玩弹弓是掺杂着成人才懂的压力在放松。总有种追忆童年却又唏嘘现实的逃避心态。不过还好,在一线教学多年来,一直喜欢教育理论研究的我,进入了弹弓的世界居然激发了很多跨界的思维。
(刚才有事打断了思路,就暂停了,没想到这么多朋友能看到。我就接着写写。玩的心态,就当聊天哈。)
可能当老师的毛病,总喜欢说一些似是而非的“大道理”,烦请大家见谅,无意借着弹弓话题,无病呻吟。只想在这里发出点自己的声音,找找慰藉。
中年了吧,35岁的人了,哈哈,真的还当自己是小孩似的。过年见到亲戚家记忆中还是小屁孩的弟弟都已经二十七八岁了,吓我一身冷汗。不知道是不是很多80后跟我一样还没曾面对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事实?
可是不管怎样,我早已习惯了托着满是疮痍的理想主义,学习、复盘、再尝试......
中间走过五年的创业激情期,荣誉过,辉煌过,堕落过,现如今事业的低谷期,失败,痛苦,迷茫......之后再次回到了熟悉的教育岗位,慢慢地找回了清晰的自己。
言归正传,为什么说是弹弓激起了我的跨界思维?
源于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动机转移”。就是说你做一件事情时赋予做另外一件事情的意义。容易加大你做这件事情的内驱力。就比方说,旅行,你走到了一个似乎并不是很美好的景区,觉得很没意思是吧,
假如这个时候有个人过来给你说这个地方有个历史上的名人曾经就在你站的位置,做了什么事情,然后你就可能会很有兴趣照着他的足迹看一看,原来这个地方也不是很枯燥嘛。类似这样的“门前小溪水,我做五湖观”
,这样的打开方式何尝不是一个别致的角度,一份猎奇的解读,一种豁达的心境。
玩弹弓不就是这样吗?又不是小孩子了,哪里来的勇气在众人面前总是拿起小孩子的玩具?无惧于别人的不解,无惧于别人的暗笑?因为和我们见过的世俗相比,这,不值一提。低谷期的我们,不敢去打扰周围的任何人,
一个人走出来自己跟自己玩,走着走着,就走进了成人弹弓的“幼稚”世界!还美其名曰阿Q自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这张图是户外玩弓,手机拍到的,谈不上美,当时没带着我的专业相机,我算是一个老摄影爱好者了,很可惜没能拍下夕阳西下,倦鸟归巢那一刻我心里的触动。也许就算带着相机恐怕我也做不到吧,心里的美可能也只能用心才能感受!
玩弹弓只是我们接近放松的载体而已,
有几个弓友在乎的是打靶百发百中的成绩?
不过更多追求是打中目标那短暂快如闪电的成就感而已;
有几个弓友在乎的是日益更迭的射击技术有多牛X?
不过更多的是感受自己跟自己对抗一次又一次终于成功的肯定。
好证明自己,其实并不是做什么都一事无成罢了!
自从玩了弹弓,我更加坚信我自己以前失败的毛病在哪里?认知有了,练习必须得跟上。不然你学了无数弹弓精瞄理论,第二天依然打不中。
认知不够清晰,理念不够科学,你的行为就会拖延,就会低效。
认知足够正确,没有行为实践,你认知的永远是别人的认知,自己没有发生任何改变,最后你还会怀疑你当初本来正确的认知,陷入困顿迷茫之中恶性循环,终难有所成。
要明白顿悟这些,玩弹弓就够了。总是打不中,一定是你的方法有问题,总是方法有问题,一定是你的理念认知有问题......
身边的人玩着玩着不想玩了,概括起来分为两种人:
一类是,学艺不精,无法踏下心来研究方法,自然找不到弹弓法门,带着怀念童年的天真却久久无法入门,很是可惜;
另一类是,某个阶段的技术跃升期曾经兴奋过,自豪过,但一旦进入技术平台期,不懂得圈层突破,不懂得技术跃迁,练习没达到质变的阈值,失去了耐心,放弃了自己,初心不在。
这哪里是玩弹弓,这和我们做任何事都是相通的。认知是一门技术,是需要学习别人的理论通过自己的不断实践转化成自己能力的技术。是一个完整的闭环过程,而我之前就是学了太多太多别人的道理
以为是自己的,结果没有任何改变的自己为别人买了单!
俗话说“懂的百点,不如改变一点”这个在玩弹弓一点点精进自己技术的同时,你一定会明白哪个是别人的理论,哪个才是自己的技能?
这些转化到我教育学生的课堂上,发生了神奇的效果。(翻转课堂改革如虎添翼,我的论文《班级文化,燃心火》荣获一等奖项)
当或许还有人嘲笑成人玩弹弓时,我早已越过世俗眼光,看到了咋们弹弓世界的另一个“小乾坤”——知易行难和知难行易的辩证运用。
我的微信(yuan15028240071)
|
共 32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21-3-27 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