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eliang50 于 2023-12-13 18:20 编辑
本文在相同环境下分别对2010、2012以及2214三种不同的锥度进行了一系列测试。测试采用的皮筋厚度为0.6mm,皮筋裁长均为15cm,采用短拉快放方式击发,拉锯未知,判断在70cm-75cm之间。测试数据见下表。 表中,钢珠直径及速度均采用取自爱归来网站会员天乐公布的数据,再此表示感谢;其他数据,本人在互联网上查找并利用公式计算得出。 三种皮筋锥度下常见钢珠型号的初始动能统计 | 皮筋厚度(mm) | 锥度比 | 皮筋规格 | 钢珠密度(g/cm3) | 钢珠直径(mm) | 钢珠重量(g) | 第一发(m/s) | 第二发(m/s) | 第三发(m/s) | 第四发(m/s) | 第五发(m/s) | 平均(m/s) | 动能(J) | 0.60 | 1.57 | 2214-150 | 7.85 | 9.3 | 3.31 | 79.17 | 79.09 | 79.61 | 79.68 | 80.08 | 79.53 | 10.45 | 8.5 | 2.52 | 91.99 | 92.42 | 89.28 | 88.14 | 90.67 | 90.50 | 10.34 | 7.5 | 1.73 | 97.22 | 97.51 | 97.08 | 96.11 | 96.41 | 96.87 | 8.14 | 1.67 | 2012-150 | 9.3 | 3.31 | 77.1 | 74.05 | 78.83 | 78.1 | 77.68 | 77.15 | 9.84 | 8.5 | 2.52 | 85.83 | 86.52 | 86.01 | 87.48 | 86.16 | 86.40 | 9.42 | 7.5 | 1.73 | 92.72 | 92.1 | 93.35 | 91.24 | 93.55 | 92.59 | 7.43 | 2.00 | 2010-150 | 9.3 | 3.31 | 73.07 | 74.27 | 74.06 | 72.56 | 73.18 | 73.43 | 8.91 | 8.5 | 2.52 | 83.47 | 84.14 | 84.34 | 84.98 | 83.29 | 84.04 | 8.91 | 7.5 | 1.73 | 90.53 | 90.21 | 90.25 | 89.12 | 91.14 | 90.25 | 7.06 |
通过分析上表,得出如下结论: 1、同一规格的皮筋,9.3mm钢珠与8.5mm钢珠初始动能区别不大。 对于2414,两者相差0.11J;对于2012,两者相差0.42J;对于2010,两者相差为0J。综合考虑初始动能和经济效益的话,那8.5mm钢珠无疑是最具性价比的。一公斤重量下,8.5mm比9.3mm钢珠数量多94颗。 如果考虑对目标的破坏性的话,另当别论。在初始动能相等的情况下,两种钢珠在空中飞行同样距离,所受阻力不同,那么动能损失也不相同。对目标的破坏性取决于钢珠在撞击目标的瞬间动能损失的大小,9.3mm钢珠因为表面积更大,撞击时更容易停留在目标内部,这样动能就完全被目标吸收,对目标的破坏性就会更大。8.5mm钢珠因为表面积相对小,更容易击穿目标,击穿目标后继续飞行的过程会继续保留部分动能,因此,动能损失较小,也就是对目标的破坏力也较小。对这部分的研究,由于缺少相应的数据支撑,目前只是定性的认为如此,如果哪位网友能够提供对应的数据,本人会对此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关于这部分的测试,本人目前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就是是用以上表中的皮筋规格,在相聚20米的两个位置分别放置测速仪,分别测试同一发钢珠的初始速度和20米位置的速度,这样就能得出这20米飞行过程中的动能损失。再分别测试不同型号钢珠的动能损失。因为弹弓的有效射击距离在20米以内的居多,再远了当然也有很多大佬能够做到精准打击的,但多数弓友的水平也就限于20米以内了。这个设想的主要目的是在量上对20米内各配置的威力做个对比。 2、并不是锥度比越大就一定越暴力。 从上表可以看出,锥度比自上至下越来越大,但同型号的钢珠的动能却依次减小。皮筋锥度应该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才能达到最大效力。锥度过大,皮筋在拉伸的过程中,小头过早的达到拉伸极限,而此时大头还没有完全拉开,皮筋的整体效能没有得到完全体现;锥度过小,皮筋拉伸过程中拉力重而回弹慢,同样影响皮筋整体效能,说简单点此时就相当于圆皮筋了。 结语: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加之缺少其他规格的皮筋和钢珠的测试数据,以上分析难免有不足之处,还望广大弓友及时补充斧正。本人目前使用的户外配置是2515-0.7-15,9mm钢珠,短拉,拉锯70左右,一直在不断折腾和探索,试图探索出一个最佳的配置。
|
共 10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23-12-21 01:28